<p id="tykgj"><strong id="tykgj"><small id="tykgj"></small></strong></p>

  • <pre id="tykgj"></pre>
    <pre id="tykgj"><label id="tykgj"></label></pre>
    <object id="tykgj"></object>
    1. 站長百科 | 站長自己的百科全書

      互聯網理財真能賺到錢嗎?法規不明確 騙局多發風險大

      歸檔于:互聯網金融 時間:2018-01-17 作者:匿名用戶 評論:0
      更多

        線上理財 我們能成為贏家嗎

        微信安全中心從去年年底開始出重拳治理微信薦股,查封了1100個違法賬號。微信安全中心近日提醒稱,此類“薦股類”欺詐,往往利用用戶的想盈利心理“空手套白狼”,推薦完全憑運氣,股票漲了就跟著分紅(或收費),股票跌了,不負任何責任。

        隨手點開手機上安裝的工商銀行APP,認識多年的王先生向科技日報記者推薦了一款收益不錯的理財產品,記者看到,王先生已經購買了10萬元。他還購買了其他一些工商銀行的理財產品,不過金額都在1萬元左右。

        隨著微信等互聯網平臺的興起,理財也從線下轉到了線上?;ヂ摼W理財包括傳統金融機構線上化產品銷售、互聯網基金、互聯網保險、P2P網貸、眾籌、互聯網一站式理財等業務。豐富的理財平臺,方便、簡單、低門檻、隨看隨買等特點,讓越來越多的人進入互聯網理財領域。

        不過,隨著微信用戶的增加,曾經的電話薦股、QQ拉人、“股神”開場子授課等再度出現在微信平臺上。微信公眾平臺近日發布公告稱,即日起微信公眾平臺將配合微信安全中心,針對通過推薦股票、期貨等“非固定收益類投資產品”,實施詐騙、騷擾行為的信息和公眾號進行處理。微信安全中心提醒稱,此類“薦股類”欺詐,往往利用用戶的想盈利心理“空手套白狼”,推薦完全憑運氣,股票漲了就跟著分紅(或收費),股票跌了,也不負任何責任。

        “一夜暴富”是神話 小心理財變騙局

        易觀與隨手記聯合發布的《2017大眾理財認知與行為指數分析》報告稱,過半數用戶認為理財在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;用戶傾向于在線上渠道進行理財和投資,用移動端APP、PC端客戶端及網頁的占63.5%;花時間學習理財及財務知識的用戶不到四成;論投資金額,“90后”最愛互聯網理財,“80后”“70后”在股市投入的資金最多。

        隨著薦股等很多與金融相關的活動出現在互聯網平臺上,微信安全中心從去年年底開始出重拳治理微信薦股,查封了1100個違法賬號。

        其實,不管在什么平臺上,用什么方式運作,“葫蘆里賣的還是以前的藥”。據合肥市公安局發布的電信網絡詐騙十大典型案例,警方提醒,這些案例有一個共同點:犯罪嫌疑人從各大網站、社交平臺搜尋所要詐騙對象的信息,加好友或者直接打電話,抓住對方貪圖小利、渴望暴富、追求異性等心理,逐漸獲取信任和好感,伺機精準詐騙。

        比如誘騙被害人投資藍寶石、紅酒、茶葉等商品,進行虛擬電子盤交易。待投資后,向之發布虛假走勢圖,用反向操作等手段騙取被害人錢財?;蛘T騙被害人到平臺上虛假交易所謂的燃油、白銀、銅、期貨等,但實際上根本不存在,再通過“止贏不止虧”方式最終讓其資金全部虧損等。

        不過,與銀行等傳統理財平臺相比,互聯網理財也呈現一些新特點。比如通過微信公眾號等互聯網平臺宣傳短期高收益,甚至一些平臺人員不用直接對接投資者;部分平臺沒有顯示資金的投向;所謂的投資,就是通過一個APP充值,選擇相應項目或推薦好友加入等完成任務,到期獲得收益;投資者多為年輕人,包括白領,可能明知道是騙局卻抱有僥幸心態;部分人使用信用卡套現,甚至貸款投資等。

       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認為:這樣的理財平臺并非P2P。沒有任何一個合法的模式可以長時間、大規模地賺取這么高的收益率。若沒有合理的贏利模式支撐,很可能就是龐氏騙局了。這樣的集資事件,每年都可能查處很多起,只要貪圖高收益的人性不變,這類事情就不會禁絕。所以必須持續不斷地進行投資者教育。

        法規尚不明確 新型投資方式應謹慎

        多地證監局從去年初開始,就陸續對移動端涉及貴金屬投資的微盤、微交易、云交易提出風險警示。微盤、微交易、云交易等投資方式,是一種依托于網絡特別是移動互聯網,通過微信公眾號或者手機APP軟件、電腦客戶端進行操作,以微投資、“普惠金融”為口號的新型投資方式。這些平臺中的投資金額較低,一般100元起投,有的甚至宣稱最低8元即可起投。投資者可直接用微信支付下單交易。

        微盤實際上對應的是大宗商品現貨市場電子盤,是將原來的大盤交易轉為小盤交易。但一些平臺采取批量撥打電話進行推介、利用網站廣告彈窗宣傳、“投資致富”美女主動加微信好友推介等方式,在宣傳內容上打出“1分鐘收益75%”“3分鐘開創盈利時代”“5分鐘上手交易”等。由于被監管層認為涉嫌聚眾賭博甚至詐騙,部分微盤交易改名為“商貿公司”“電子商務公司”等。

        專家提醒投資人,由于微盤、微交易、云交易屬于新型投資方式,相關法律法規不明確,廣大投資者應謹慎,以免遭受損失。

        投資顧問有“門檻” 互金模式難判斷

        根據證監會公布的《證券、期貨投資咨詢管理暫行辦法》,證券投資咨詢人員是有“門檻”的。從事證券、期貨投資咨詢業務的人員,必須取得證券、期貨投資咨詢從業資格并加入一家有從業資格的證券、期貨投資咨詢機構后,方可從事證券、期貨投資咨詢業務。

        但通過微信等互聯網理財,投資者連銷售者、投資咨詢顧問的面都見不到,無法判斷其從業資格,監管難度也更大。

        因此,從去年初開始,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部際聯席會議開展“回頭看”清整活動以來,移動端交易平臺就一直是重點監管的對象。當前,交易場所清理整頓工作仍在繼續開展。

        監管也正在追隨金融新模式的發展。一直以來,我國交易場所存在監管主體缺位情形,也尚未出臺針對場外現貨交易平臺監管的法律法規。聯席會議將辦公室設立在證監會,但場外交易市場監管并非證監會的職責范圍,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受到監管。

        清理整頓“回頭看”要求,各省級政府應切實負起清理整頓和屬地監管的職責,用半年時間進行集中清理。為實現長效監管,要盡快出臺完善交易場所監管辦法。因此,當前北京、福建、江西、河南、山東、陜西、四川和內蒙古等地陸續發布并試行當地的交易場所管理辦法。一些地方人大立法也開始涉及交易場所監管,如出臺《山東省地方金融條例》《河北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條例》。

        針對當前類金融業態繁多,非法活動形式各樣的情況。各地金融監管部門也緊跟行業和技術的發展趨勢,其中廣州市金融局依托廣州商品清算中心試點“廣東省地方金融風險監測防控平臺”,涉及外匯平臺、類期貨等金融活動的監管,實現了交易場所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覆蓋監管。廣州金融風險監測防控中心負責人李杰指出,金融風險防控是未來幾年的工作重點。2018年需要把廣東金融風險防控工作做深做實做細,力爭對省內除深圳以外20個城市實現覆蓋;對更多的行業進行監控,如以電子商務、生物科技為外衣的非法集資活動。

        金融業務開展的重要支付環節也于日前拉開監管大幕。除銀行不斷收緊與交易場所合作,央行開始排查銀行支付機構參與非法互聯網外匯交易情況,公布了40家涉嫌非法的互聯網外匯交易平臺名單。

      添加新評論